为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,推动校地协同与两岸农业融合发展,生命科学学院与未来技术学院(海峡联合研究院)秦源教授、郑平副教授带领“凤梨新韵,赴漳浦台创园与台企凤梨基地科技”实践队,于7月上旬赴漳浦县台创园与台企凤梨基地开展系列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。实践队立足专业优势,深耕乡村一线,通过科技赋能农业、文化浸润乡村、校地协同共建等举措,在漳浦大地上展现了青年学子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。
校地携手绘新颜:笔墨与初心共筑乡村图景
7月7日至8日,实践队首站抵达漳浦县大南坂镇新民村。作为山美水库移民安置村,新民村正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工程,却面临环境整治不足、劳动力外流等难题。秦源、郑平两位教授指导实践队与镇党委组织委员王丽坚、村党支部书记林振思等开展座谈,精准对接需求——聚焦环境整治与留守儿童关爱,并据此迅速调整实践规划。实践队以“农笔绘村”为抓手,融入凤梨元素与闽南风情于墙绘创作,为村庄外立面注入乡村振兴图景。期间,大南坂镇镇长林晓斌实地调研,对这一融合青年智慧与地方特色的模式给予肯定。而在田间地头与村头巷尾,队员们一边走访村民,为土地流转、凤梨种植提供技术思路,一边利用傍晚时段陪伴留守儿童作画嬉戏,既为村庄添彩,也为乡亲分忧。秦源教授强调:“乡村振兴既要面子靓,更要里子实,要让科技与温情同步扎根乡土。”
镇长林晓斌参观指导墙绘
红色基因铸魂:文化传承中坚定使命担当
实践队同步开展红色教育与文化学习。在漳浦两帝师廉政教育基地蔡新故居,队员们聆听清代名臣蔡新“有万世溪南,无百年宰相”的廉政故事,从“绿野恒春”匾额与楹联中感悟清廉本色。郑平副教授结合史料解读:“古今政德一脉相承,新时代青年更应恪守责任担当。”
随后,实践队前往清泉岩红军洞,重走80多年前红三团战士的突围之路。在岩洞清泉旁,队员们重温革命岁月,深刻理解红色精神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。此次学习让实践队将历史感悟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动力,为后续实践筑牢思想根基。
实践队员在蔡新故居学习历史
产业调研探路径:解码两岸农业融合发展
7月10日,实践队深入海峡花卉集散中心与台湾农民创业园(台创园),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道。在海峡花卉集散中心,秦源教授与海峡花卉集散中心负责人张传界围绕产业运营、两岸合作深入交流,详细了解中心2000亩一期用地的全产业链布局及台资企业入驻情况,并就二期高端平台建设中“两岸花卉品种研发、技术交流”等方向交换意见。
在台创园党群活动服务中心,台创园党委书记邱丽玉介绍,园区作为两岸农业合作核心载体,已形成完整产业链,且率先推行台胞科技特派员制度。郑平副教授表示,77779193永利官网将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助力园区发展,推动两岸农业技术融合与人才共育。调研中,秦源教授还带领队员考察蝴蝶兰种植园,详解组织培养技术与种质资源保护要点,将专业知识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。
秦源教授为实践队员讲解蝴蝶兰种植技术
实践队在台创园合影
科技深耕田间:育苗基质里的“三减三提”密码
实践队还走进省级百香果育苗示范基地,深入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创新。基地负责人徐维强介绍了自主研发的“百香果专用育苗基质”,通过科学配比与生物菌群添加,实现“减人工、减成本、减风险,提质量、提效率、提收益”。郑平副教授现场指导队员装土操作,强调:“农业提质增效需从每一粒种子、每一份基质抓起。”
秦源教授则从品种选育、果实成熟规律、市场应用前景等方面展开讲解,引导队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。队员们表示,此次调研让他们深刻理解了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”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。
徐厂长介绍基地创新点